為什麼中年轉職時,人脈變得特別關鍵?
你不孤單,我遇到許多客戶都是在接近 40 歲時,開始質疑自己目前的工作與人生方向。這種轉折並不罕見,而是人生自然發展的一部分。我的轉折來得更早,36 歲離開跨國企業部門主管時,感受到心中已沒有火,對工作喪失了以往的熱情。(👉更多關於我)
離職之後,我才驚覺自己過去完全沒有在主動經營人脈,社交圈只有學生時代老朋友,以及前公司天天一起工作的同事們,導致有想法也「不知道可以找誰討論」。中年就像是一個人生期中考,人脈資源的稀缺,在中年想轉換時會特別被放大出來。
更關鍵的是:我們對「人脈」這件事,本身就有很多誤解。很多人將人脈誤解為「求人」、「靠關係」、「社交應酬」,但其實不是如此。
破解3大中年人脈經營迷思
迷思一:我個性內向,不適合經營人脈
如果你是I人,不要被自己貼上的標籤綁架。從 MBTI 的測驗來看,我也是一個大I人,超過五人以上的聚會與派對,結束後我總會感覺電力耗盡,最怕聽到的字就是「續攤」。但自己創業之後,發現我一直以來都很擅長一對一交流,事實是,內向者往往能建立更深、更信任的連結。
高品質人脈不是參加越多活動就會越多,而是能否在交流中,創造雙方都想維持的關係。
迷思二:我不想求人,也不喜歡麻煩別人
你不喜歡麻煩別人,是不是因為你也不喜歡被別人麻煩?老實說,我以前就是這樣,所以和人相處時,會採一種下意識的防守姿態,擔心別人要來搶走我的時間與心力。但當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願景與目標,懂得如何和不一致的人事物說不後,這種擔心就漸漸消失了。
人脈不是「關係提款機」,你也可以是給予價值的一方,不管是現在或未來,真正理解到這一點就不會在開拓人脈時感到尷尬。矽谷傳奇創投家,也是「納瓦爾寶典」的作者納瓦爾也在他 “How to get rich?” 的 Podcast 中提到,真正的高品質人脈,是一種長期互助的合作關係。
迷思三:我現在才開始會不會太晚?
絕對不晚。種樹最好的時間點是十年前,再來就是「現在」。隨著年紀與經歷增長,你會越來越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、越來越熟稔價值交換,以及如何從他人的行動而非膚淺的話語中知道誰值得信任。很多高品質連結,其實是在人生下半場才開始的。
人脈不是關係提款機,是一座果園,也像一座橋
當我們談「人脈」,往往會誤以為那是一種關係提款機:我今天需要幫助,於是去「找誰求一下」。但事實上,真正能支持你職涯轉型的人脈,不是你認識的人,而是那些願意相信你、理解你價值、願意為你打開機會之門的人。
人脈就像一座果園,不是你想摘果實的時候才突然出現,而是你平常是否有灑水、施肥、除草——也就是主動維護信任與價值交換的過程。你對一段關係越有耕耘,在你需要的時候,就越可能得到甘甜回報。
但人脈也像是一座橋,它不會自己把你送到目的地。你必須主動踏上去,自己一步步走過去,連結的價值才會實現。人脈是「通道」,不是「捷徑」;它讓你觸及本來無法企及的機會與資源,但前提是你要自己走得夠穩、夠真誠。
信任循環模型(Trust Loop Model)
用一個簡單但強大的模型來說明人脈的建立。這個概念來自於組織行為學與社會心理學對於「高信任關係的形成過程」的研究,強調以下三個構面:
- 可見性(Visibility)
- 管理學家 Tom Peters 主張在職涯中經營個人品牌的第一步就是「能見度」,你要讓人知道你存在,知道你做什麼、為何而做。在數位時代中,不讓人知道你存在,就等於你「不存在」。
- 一致性(Consistency)
- 《The Speed of Trust》作者 Stephen M.R. Covey 指出,信任的建立來自「可信賴的行為模式」,不是單次驚艷,而是長期表現出一致的品格與能力。信任不建立於一次的驚人之舉,而是多次的可靠。
- 互惠性(Mutuality)
- 你有沒有主動提供對方需要的資源或協助?社會學家 Francis Fukuyama 認為一個社會的繁榮與創新能力,來自於信任結構的密度,而信任來自於互惠的文化與行動模式。你可以幫自己建立一個人脈生態圈,專注在「彼此交換、彼此補位、彼此照見」而形成的。
先願意讓真實的自己被看見,並且在互動中表現出一致性,再以互惠心態主動助人,也主動尋求需要的協助。當這三個環節形成閉環,信任就能自然流動起來。而你的人脈果園,也就開始茁壯成長;你要過的那座橋,也有人願意在彼端等你、迎接你、甚至牽你一把。
找回內在平靜,建立真誠連結
我相信,人脈不是技巧的疊加,也不是話術與人脈圈層的追逐,而是你如何真誠地與自己連結,再與他人連結的歷程。
很多人來找我,原本是想轉換跑道、找到職涯斜槓,但聊著聊著,才發現他們真正的困難,不是沒方向,也不是不會寒暄,而是 —「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出我真正想做的事。」「我害怕被看見的我,沒有價值。」
我的教練方式不是要求你變得更會表現,而是幫你找回自己內在的穩定、整合你的多重身份,讓你帶著力量而不是焦慮地向人靠近。你會發現,當你真誠而穩定地展現出「你是誰、你想做什麼」,人脈就不再是社交技巧,而是一種生命力的延伸。
三步驟重建中年人脈圈
1. 盤點舊人脈,重啟連結
想像你回顧過去 5-10 年,曾合作過、欣賞過、對你有啟發的人——你可以寫下一份「舊人脈清單」。然後選3位,主動聯繫,不用求人、只要更新近況,表達真誠關心,就足夠開始。
你也可以主動創造互動契機,例如:當我搬新家時,就把想聯繫的朋友邀來;而當我收到免費表演票券時,就邀請想要更深入認識的人一同前往。
2. 更新自我定位,讓對方知道你是誰
如果別人不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、想往哪裡去,就很難主動幫你。
你需要整理一段「新的自我介紹」:包含你的轉職方向、現階段關注主題、你可以提供的價值。
例如:「我最近開始探索職涯教練的路,希望未來能幫助中年人突破卡關。最近也在準備相關培訓,如果你知道有人對這主題有興趣,也很歡迎幫我轉介紹喔!」
3. 創造價值交換場域,從分享開始
不要等人脈來找你,你可以主動建立場域。例如:舉辦小型線上聚會、成立同溫層讀書會、在社群上定期分享專業見解。你越主動點燈,就越容易吸引同頻人靠近。
而如果是參加別人舉辦的活動,則可以鎖定一兩個聊得來的人,交換聯絡方式,之後可再約出來一對一互動,我曾經靠這個方式獲得新朋友引薦的客戶。
你的人脈,其實始於你自己
你不是沒人脈,只是還沒找到你新的定位,與那群正在等你的人。重啟人脈,不是靠多,而是靠對;不是靠說服,而是靠誠實與一致。
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,腦中浮現了某些名字、某些想重新連結的人,但不知道怎麼開口;又或者,你正經歷職涯的轉換期,想重新找回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方向——我邀請你預約一場 30 分鐘的免費諮詢。
我會和你一起盤點當前的狀態,釐清你最需要的支持與資源,也許你會發現,你想要的連結,其實從一場真誠的對話就已經開始了。
👉 點這裡預約